近日,Armstrong & Associate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排名前25位的空运货代共完成航空货运量1674万吨,同比增长9.4%。德迅(Kuehne+Nagel)、DHL、DSV、德铁信可(DB Schenker)和中国外运分列前五。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排名第三的DSV与第四的德铁信可正式完成合并。若整合顺利,这家新公司将大概率在2025年超越德迅,跃居全球第一大货代企业。
在增长方面,CMA CGM旗下CEVA Logistics表现最为亮眼,空运量同比增长66.7%,达到75万吨。这一强劲增长不仅受益于全球市场需求回升,也得益于其对Bolloré Logistics的成功收购。
亚太地区的货代企业整体跑赢全球市场。其中,中国外运空运量同比增长14%,日本通运(Nippon Express)增长32.9%,欧华国际(AWOT Global)增长32.2%,KLN增长31.9%,华贸物流(CTS International)增长26%,柏威国际(Best Services International Freight)增长31.7%,鸿霖全球运输(Morrison Express)增长17.2%,日邮物流(Yusen Logistics)增长17%。
在中国企业中,共有6家入围Top25榜单,分别为:中国外运(第5)、欧华国际(第9)、KLN(第11)、华贸物流(第14)、柏威国际(第16)、鸿霖全球运输(第17)。
随着全球供应链持续重构,头部货代企业的竞争已进入新一轮整合周期,科技能力、服务网络和并购整合将成为决定未来格局的关键变量。
中国外运是中国最早从事外贸运输的专业企业之一,早期定位为国家对外贸易进出口货物运输总代理。2009年,公司与长航集团完成整合,并于2015年并入招商局集团。此后,又在2017年收购招商物流,并于2018年合并外运发展,进一步夯实综合物流服务能力。2020年,公司完成对欧洲KLG集团的并购,补强了在欧洲市场的服务网络与本地化能力。
2024年,中国外运实现营收约1056亿元,同比增长3.85%;归母净利润约为39.18亿元,同比下降7.21%。业绩波动主要受到市场竞争加剧和成本压力的影响。
主营业务分为三大板块:代理及相关业务、专业物流、电商业务。
其中,代理及相关业务收入达671.7亿元,同比增长8.37%,主要受益于货量增长叠加运价上涨。该板块分部利润为22.49亿元,同比下降2.16%,主要受水运、陆运及仓储业务竞争激烈影响。
具体业务数据方面:海运代理完成1515.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3.3%;空运通道业务量达102.8万吨(含跨境电商物流20.4万吨),同比增长14%;铁路代理完成57.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3.7%;船舶代理66,845艘次,同比增长7.3%;库场站服务2,845.2万吨,同比增长8.5%。
从整体上看,作为中国最大的货运代理企业,中国外运在海运、空运、铁路代理等领域具备显著的规模优势。随着跨境电商业务的持续扩张,以及公司在服务质量与数字化能力上的不断提升,未来整体业务增长潜力依然可观。
欧华国际成立于2000年代初,正值中国加入WTO后外贸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彼时,珠三角地区作为“世界工厂”的核心地带,出口需求旺盛,但中小企业在国际物流环节面临信息不对称、成本高企等难题。欧华抓住这一市场缺口,以提供空运、海运代理服务为主切入市场,迅速建立起本地客户基础。
早期阶段,欧华以“专业+高效”为核心竞争力,在报关、清关、运输等关键节点积累了丰富经验,并逐步获得国际船公司和航空公司的合作资质,为其后续扩张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面对跨境电商的爆发式增长,欧华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出在线订单、实时追踪及多语言客服系统,大幅提升客户体验与运营效率。同时通过大数据优化航线配置和动态报价机制,增强市场响应能力,实现从传统货代向科技驱动型物流企业的跃迁。
在战略层面,欧华始终坚持全球化布局。目前,公司已在欧美、东南亚等主要贸易区域设立54家自营分支机构,并在北美重点城市完成战略布局。此外,还与全球超300家海外代理商建立合作关系,构建起覆盖广泛、响应高效的国际服务网络。
根据Armstrong & Associate 数据,2024年欧华国际航空货运总量达78万吨,同比增长32.2%,全年营收达到34.7亿美元。
早期,KLN以中国香港和内地为核心,围绕进出口贸易提供海运、空运代理及基础仓储服务。随着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外资企业加速在华设厂,进出口需求激增。KLN顺势扩展基础设施与本地化服务能力,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制造业重镇布局物流园区与配送网络,迅速确立了在高端第三方物流领域的领先地位。
进入2000年后,KLN加快国际化步伐,陆续在东南亚、欧洲、北美等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构建起覆盖全球的多式联运网络。同时,公司不断延伸服务边界,从传统运输仓储向合同物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航空货运等高附加值领域拓展,满足汽车、电子、快消、医药等多个行业的复杂供应链需求。
近年来,面对跨境电商出海热潮与全球供应链重构趋势,KLN进一步强化端到端一体化服务能力,推动数字化转型,打造智能调度系统和可视化物流平台,显著提升响应效率与客户体验。
2021年,顺丰完成对KLN股权收购后,双方在跨境网络、资源协同与供应链整合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为KLN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4年,KLN实现收入23%增长至582.74亿港元;核心经营溢利同比增长23%至27.25亿港元;核心纯利增长12%至13.57亿港元。其中,综合物流业务录得分部溢利12.51亿港元;国际货代业务贡献最大,分部溢利达19.50亿港元。
作为一家从亚洲出发、走向全球的综合物流服务商,KLN正通过“科技+服务+网络”的持续升级,在国际货代与供应链变革中稳步前行。
自1984年成立以来,华贸物流完成了从一家单一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向多元化、国际化综合物流集团的转型。初期,公司以海运和空运代理服务为主,在长期业务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与客户资源。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开放与国际贸易规模扩大,华贸物流加速拓展业务范围和服务能力,在国内主要港口城市设立分支机构的同时,也在海外布局子公司和服务网点,逐步建立起覆盖全球的物流网络。
进入21世纪后,公司通过一系列并购重组(如佳成物流、中特物流)强化核心竞争力,并于2012年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此后,华贸物流加快在跨境电商物流、特种工程物流等新兴领域布局,并依托自身优势切入低空经济、区域航线建设等细分赛道,探索多元增长路径。
目前,公司已形成六大核心业务板块:国际空海铁综合物流、跨境电商物流、国际工程物流、国际仓储物流、国际大宗商品合同物流以及特大件特种物流。
2024年,华贸物流实现营收175.25亿元,同比增长19.96%;归母净利润为5.39亿元,同比下降12.6%。其中,国际空运和国际海运两大主业合计贡献主营业务收入的67.18%,分别为39.36%和27.82%。毛利方面,国际空运与海运合计贡献12.70亿元,占公司总毛利的68.06%,分别占比37.04%和31.03%。可以看出,以空运和海运为核心的跨境综合物流业务,依然是公司盈利的主要来源。
(华贸物流2024年业绩,图源:雪球)
其中,国际空运业务全年营收达68.97亿元,同比增长22.52%;业务量达33.19万吨,同比增长26.01%;但受市场竞争加剧影响,毛利同比下降11.70%至6.91亿元。
面对外部环境变化与成本压力,华贸物流正通过深化数字化运营、优化资源配置、拓展高附加值业务等方式提升盈利能力。作为中国第三方跨境物流的重要力量,其未来的成长空间依然值得期待。
成立于2004年的柏威国际是运连网集团旗下的核心企业,专注于为全球客户提供空运、海运、跨境物流等全方位、全链路的综合物流解决方案。经过二十年的发展,这家从深圳起步的货运代理公司,已成长为一家覆盖全球、服务多元的综合物流科技企业。
近年来,柏威加速推进全球化布局。2022年以来,公司在北美、欧洲、拉美、亚太等关键市场频频落子,陆续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英国、越南、新加坡及迪拜设立本地分子公司,进一步夯实其全球业务版图。
目前,柏威已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5300个服务网点,构建起“本地化运营+全球协同”的服务体系。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响应效率和服务能力,也显著增强了资源整合与市场适应力,使其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灵活高效的物流解决方案。
根据Armstrong & Associate数据,2024年柏威国际航空货运量达32万吨,同比增长31.7%;全年营收达14.8亿美元,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
鸿霖全球运输(Morrison Express)成立于1972年,是一家拥有53年历史的老牌物流企业。凭借在温控运输、无尘仓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积累,鸿霖很早便切入高壁垒的半导体物流领域,打造出差异化竞争优势。随着行业经验的不断沉淀,它为众多国际顶级半导体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迅速成长为该细分赛道的佼佼者。
此后,鸿霖将业务拓展至医疗冷链、航空航天等同样对技术要求极高的领域,在高科技供应链中持续巩固自身地位,积累了大量优质客户资源。
今年2月,日本物流巨头佐川急便母公司——SG控股集团(SG Holdings)宣布将以9亿美元收购鸿霖,并计划于2025年7月完成交割,届时鸿霖将成为SG控股的全资子公司。
不过,近几年鸿霖的财务表现面临一定压力。从2022年至2024年的数据来看,其净资产从29.01亿美元下降至22.70亿美元,总资产也由47.91亿美元缩减至38.54亿美元,资产规模明显收缩。营业收入方面,2022年为15.20亿美元,但2023年骤降至7.95亿美元,尽管2024年回升至9.37亿美元,仍未恢复至此前水平。营业利润和净利润虽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但整体仍显著低于2022年的高点。
这一波动背后,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半导体行业的周期性调整、海运与空运运费下行、行业竞争加剧,均对鸿霖短期业绩造成直接影响。此外,运营成本上升以及战略转型带来的阶段性阵痛,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其财务表现。
此次被SG控股收购,或将为鸿霖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在资源整合与全球化协同下,进一步释放其在高科技物流领域的潜力。
仓储自营还是外包?
1562 阅读物流“客服”的蜕变:从“客户服务经理”走向“客户成功经理”
1432 阅读刚刚,极智嘉上市!一图速览IPO亮点
1353 阅读极兔上半年包裹量139.9亿件,同比增长27%
1246 阅读震坤行:让“AI+制造”真正渗透进供应链
1174 阅读零担收入破200亿,连续多年稳居前三,跨越速运的竞争武器是什么?
1056 阅读荣耀新机搭载固态电池
984 阅读极兔速递2025年第二季度实现包裹量73.9亿件,东南亚市场增长65.9%创单季记录
921 阅读京东外卖启动“双百计划”
908 阅读月薪上瘾,困住了越来越多物流打工人
919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