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弗兰兹·厄德曼奖决赛汇聚了不少知名企业,亚马逊、顺丰、汉莎航空等巨头都榜上有名。最终获奖的是美国自行车协会,但我更感兴趣的是另一家参赛企业:WM公司。这家1893年起家的废物回收公司,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逆向物流网络的复杂性。
WM作为北美废物管理行业的领头羊,年收入约239.5亿美元,利润约27.5亿美元。支撑这个庞大业务的是超过1000个收集设施、235个回收处理设施,覆盖16个市场区域。公司还拥有262个活性垃圾填埋场和339个废品转运站,必要时还会使用超过2000个第三方处置设施。
WM有三条主要业务线,每一条都面临着独特的路线规划挑战。住宅服务用自动侧装卡车,按固定时间表每周服务一到两次,这是典型的弧路由问题。商业服务主要针对餐馆和购物中心,服务时间相对固定,路线规划也比较简单。最复杂的是工业服务,使用大型滚降式垃圾箱,需求变化很大,许多都是"随叫随到"的服务。本次项目优化的就是最有挑战的工业服务;
每天凌晨2点,当大多数人还在熟睡时,WM的3800名司机已经开始准备工作。他们要驾驶巨大的工业垃圾车穿梭城市各个角落,服务22000个客户。这看起来简单的垃圾收集,实际上是供应链管理中最复杂的优化挑战之一。
几年前的奥斯汀分部,调度员每晚都要打一场"纸上战争"。点阵式打印机嗡嗡作响,他把100多张工单逐一撕下来,在巨大的桌子上开始"拼图游戏"。三个小时里,调度员凭借记忆和经验,将工单按照地理位置、客户需求、司机特长进行搭配。邮政编码是他唯一的导航工具,一个回形针就代表一条完整路线。
当凌晨司机们聚在一起喝咖啡时,开始像交换棒球卡一样重新分配路线。调度员辛苦完成的线路被完全破坏。三小时努力瞬间化为泡影。
在过去15年中,公司曾两次尝试利用数据和分析来动态优化其工业业务路线,但都以失败告终。一个司机完成"送达"服务后处于"空轨"状态(车上没有容器),另一个司机完成"换箱"服务后却拖着空容器。如果能智能匹配这两种状态,让第二个司机直接为下个需要容器的客户服务,就能避免不必要的集装箱场往返。这就是WM特殊的"箱匹配"核心逻辑。
WM的工业垃圾收集涉及20种服务类型,70多种废物类型,100多种容器组合。每个客户有自己的时间窗口要求,每个司机有特定资质认证,每辆车有不同物理限制,以及不同客户场地内部操作时间差异巨大,团队面对的已经不是简单的配送路径优化,而是多变量、强约束、动态变化的复杂系统。
变革的基础是数据架构的彻底重构。WM建立了企业级数据湖,整合分散在各系统中的信息。他们为每个客户服务定义了72个独特数据元素,从地理坐标到安全要求,从容器类型到废物特性,每个细节都被数字化和标准化。这不仅是数据简单的整合,而是业务知识图谱的系统化梳理。
地理空间分析方面,团队不满足于使用通用导航数据,而是基于自己车队的GPS轨迹,为北美6000万条街道建立定制化速度模型。这些模型考虑了垃圾车的特殊性能——更重、更长、转弯半径大、加速慢。通过分析数百万GPS数据点,系统能准确预测每辆车在每条街道的实际行驶时间。
客户现场服务时间预测面临独特挑战:垃圾车需要在没有数字化街道的客户场地内操作。通过分析历史GPS轨迹,他们开发了场内服务时间智能预测模型,考虑不同服务类型、容器大小、场地条件等因素。
算法层面的突破体现在"箱匹配"逻辑的实现。为处理模型的复杂性,WM选择了大邻域搜索(LNS)算法作为核心优化引擎。与传统数学规划方法相比,LNS算法更适合处理大规模、多约束的实际问题。它通过不断"破坏"和"重构"解决方案的一部分,逐步逼近最优解。在WM的实现中,算法能同时考虑服务类型变更、双挂车操作、空箱预置等高级策略。
工业垃圾收集需求具有很强随机性,很多服务都是临时的。WM实施了基于ARIMA的时间序列模型,替代简单的移动平均方法。这些模型能捕捉需求的季节性变化、天气影响、节假日效应等复杂模式,为未来14天提供滚动预测。
现在每天,系统需要在45分钟内为500个站点生成4000条路线,可靠性要求达到99.9%。这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工程实现挑战。任何环节故障都可能导致第二天运营瘫痪,因此系统设计必须考虑各种异常情况和恢复机制。
客户服务质量的提升是另一个重要成果。动态路线优化全面部署后,WM的客户时间窗口合规率提高10%。这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代表着成千上万客户能更准确预期服务时间,从而更好安排业务活动。
从效率角度看,结果更令人印象深刻。通过对比1700条人工路线和系统优化路线,WM发现平均设计效率提升10.3%,每次运输里程改善11.6%。更重要的是,"箱匹配"指数提升18%,意味着司机往返集装箱场的无效行程大幅减少。理想情况下,司机可以连续完成多个服务而无需返回集装箱场补充空箱。
出人意料的收获是系统在合规性方面的表现。人工调度路线有11.3%存在时间窗口违规,28.9%存在最大路线长度违规,而优化系统生成的路线违规率为零。这种改善不仅提升了客户满意度,也降低了运营风险。
组织层面的变革同样深远。WM创建了新的数据经理和业务优化职位,这些角色成为技术与业务之间的桥梁。他们不仅要理解算法和数据,也要深度参与日常运营,确保技术解决方案真正服务于业务目标。这种组织能力建设为未来创新项目奠定了基础。
从更宏观的战略角度看,动态路线优化项目帮助WM建立了数据驱动决策的文化和能力。这不仅是技术项目,更是思维方式的升级。当组织学会用数据和算法解决复杂问题后,这种能力就会自然扩散到其他领域。
WM已经开始将动态路线优化的技术和方法应用到商业垃圾收集业务中。这就是真正的数字化转型:不是单纯的技术应用,而是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不是一次性的项目,而是持续的能力建设;不是局部的优化,而是系统性的重构。WM的成功为其他面临类似挑战的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Amazon (亚马逊)
团队采用网络优化、机器学习与模拟,推出 “Regionalization” 区域化战略,大幅提升配送效率,2023年每件商品的服务成本降低约 $0.45,创下最快交付速度记录。
Flipkart
印度领先的电商平台,开发了一套智能供应链规划平台,将需求预测、库存管理、网络与产能规划提升到全新水平,助力平台与卖家快速增长、降低成本并提升用户体验。
Lufthansa Group(汉莎航空集团)
联手 Google Research,创新应对航班延误等干扰,优化飞机、乘客与机组人员调度,帮助SWISS减少约 1,200 万欧元开支,并减排 14,000 吨 CO₂,目前正推广至更多汉莎子公司,目标每年节省数百万欧元、减少约 50,000 吨碳排放。
SF Express(顺丰速运)
亚洲最大的综合物流服务提供商,自 2018 年以来通过先进的运筹学方法优化物流网络,包括建设亚洲首个以货运为导向的航空枢纽,减少了十亿以上包裹的服务时间,节约超 10 亿美元成本,并减少数百万吨的碳排放。
USA Cycling(美国自行车协会)
“Project 4:05” 使用数据驱动分析提升女子团体追逐赛策略,包括骑手功率、空气动力与团队协作因素,帮助队伍从世界锦标赛第 8 跻身巴黎奥运金牌。
WM(Waste Management,废品管理公司)
针对工业垃圾收集路线规划挑战,开发“动态路线优化”技术,每夜自动计算 4,000 条路线,实现运营安全与效率双提升,工业业务工伤事故率降低 50%,效率和盈利能力空前提升。
白犀牛B轮融资总额近5亿,顺丰三度加注,车规级无人车加速落地!
981 阅读运满满“倒货清源”行动成效显著:首月处理超26000个违规账号
668 阅读一家物流公司的崩塌,从路径依赖开始
536 阅读仓库通道宽度如何计算?叉车安全如何管理?一篇讲透仓储作业关键细节
489 阅读阿里推出“饱呗运力”,入局校园即时配送
444 阅读圆通“智驾接龙”跑出快递物流“新质生产力”
431 阅读京东折扣超市全国首店开业
423 阅读耐克 D2C战略遭遇集体诉讼:证据直指供应链运营
457 阅读菜鸟牵手健力宝为供应链提速:工厂直达冰箱仅需24小时
414 阅读中远海控全链跨境电商物流解决方案再获新突破
413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