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Blue Yonder和Kinaxis为代表的APS(高级计划排程)系统,是工业时代"科学管理"的数字化巅峰。基于的思想是:复杂的商业问题可以被分解为数学模型,通过优化算法找到全局最优解。这种"优化哲学"在过去二十年里创造了巨大价值,特别是在那些边界清晰、变量可控的场景中。
而供应链中断已成为企业运营中必须面对的常态,像某供应商突然宣布因设备故障减产30%,某港口罢工导致原材料晚到15天,到疫情,苏伊士运河事件,这些突发性、系统性的供应中断频繁发生,传统APS已经无法快速应对这些挑战。于是APS的厂商纷纷建设了控制塔系统来通过“检测、分析、行动和学习”的闭环流程,帮助企业更好的应对供应链中断。
供应链控制塔最强大的地方在于它能把分散在各处的信息整合起来,建立统一的供应链全景视图,就像机场的雷达系统一样能够快速发现或者检测到问题。你不需要在十几个不同的系统之间来回切换,一眼就能看清问题在哪里。
自定义警报系统:你可以在系统中自定义各种指示灯,比如,你可以设定:当某个重要产品的库存超过30天时,系统就会提醒你。或者当某个供应商的交货延迟超过3天时,立即发出警报。这些规则不是系统随意设定的,而是基于你的业务经验和专业判断。
机器学习算法还会帮你发现异常模式。它可能会注意到某些产品的需求预测总是不准确,然后提醒你关注这个问题。但最终是否要设置警报,还是由你来决定。
检测到了问题,到了分析与决策环节。流程手册(Procedure Playbooks)是控制塔决策框架的灵魂,也是其“人机协同”设计哲学的最集中体现。一个Playbook并非由AI生成,而是对“人类专家知识的结构化编纂”。当面对一个特定的、已知的供应链问题时(例如,“销售订单确认延迟”),Playbook会提供一个标准化的、经过验证的解决方案。
一个Playbook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问题描述: 清晰地定义问题是什么。
原因分析: 解释导致该问题可能的原因。
解决步骤: 提供一系列详细的、有序的活动和行动建议,指导用户如何一步步解决问题。
模拟测试功能在实施解决方案之前,你可以先在系统中进行模拟测试。就像飞行员在模拟器中练习一样,你可以调整计划参数,看看会产生什么影响,然后再决定是否实施。
控制塔的“行动”能力,本身并不直接执行业务操作(如修改采购订单或调整生产计划)。而是在流程手册的每个行动步骤中嵌入了“上下文导航”链接。当用户点击一个行动建议时,例如“审查相关采购订单”,系统会通过一个参数化的URL,直接将用户带到ERP系统中对应的“管理采购订单”应用界面,并自动筛选出与当前问题相关的订单。
最后的知识学习的闭环,是一种“组织学习”过程,当团队成功地解决了一个新的、之前未被Playbook覆盖的问题后,他们可以将这个成功的解决方案和流程,更新到现有的Playbook中,或者创建一个全新的Playbook。
供应链控制塔的设计哲学:它是一个旨在增强人类智能,沉淀人类知识,而非取代人类智能的系统。
AI Agent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技术范式,其核心是实现自主的、目标导向的行动。这种范式并非对现有系统的简单增强,而是一种在架构和哲学上的根本性转变。
多元化信息源除了内部系统的数据,AI Agent还能主动关注外部世界的变化。它可以读取新闻报道、分析天气预报、监控社交媒体,甚至处理来自合作伙伴的邮件。
比如,当某个港口发生罢工时,智能体可能比你更早知道这个消息,并立即开始分析对你的货物运输可能产生的影响。
灵活的触发机制智能体不仅会被自定义的警报触发,还能响应各种类型的事件:一封紧急邮件、一条团队成员的IM信息、一个API调用,甚至是你给出的一个简单指令"解决这个物流延误问题"。
这是AI Agent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能力,它能为从未见过的问题创造解决方案。Agent的决策过程不是遵循一个预先写好的脚本,而是在接收到目标后,实时地“生成”一个行动计划
目标导向的工作方式;你只需要告诉Agent想要什么结果,不需要详细说明怎么做。比如:"供应商A的交货要延迟3周,请找到替代方案,尽量减少对生产的影响。"
智能任务分解;接到这个任务后,Agent会把它分解成一系列具体的步骤:
搜索能供应相同物料的其他供应商
查询这些供应商的库存和价格
发送询价请求
比较报价并选择最佳供应商
创建采购订单
安排运输
更新生产计划
整个过程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采购经理在工作,但速度要快得多。
动态调整能力如果某个步骤出现问题(比如某个API无法访问),智能体会立即调整策略,尝试其他方法。它不会被困在一个失败的步骤上。
这是AI智能体与最大的区别:它能直接完成工作,而不仅仅是指导你去做。在AI Agent的架构中,“工具”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代任何Agent可以调用的外部资源或功能,以与其环境进行交互或执行特定任务。
工具使用能力智能体可以直接调用各种系统的API、运行数据分析程序、发送邮件、创建文档。它就像一个拥有所有系统访问权限的超级用户。
这种调用工具的能力赋予了AI Agent高度的自主性
复盘和学习
为了支持复杂的、多步骤的任务,AI Agent具备记忆模块。这包括用于处理当前任务上下文的“短期工作记忆”,以及用于记录和学习过往交互经验的“长期持久记忆”
比较分析:“感知-决策-行动”循环
在“感知”阶段,控制塔和AI Agent的差异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S控制塔的世界观是“以计划为中心”的。它的感知是“有目的的”和“受控的”,其目标是发现“偏差”或“异常”。
相比之下,AI Agent的世界观是“以现实为中心”的。它的目标是尽可能全面地、实时地构建一个关于其所处环境的动态模型。
供应链控制塔能够非常有效地告诉你“你的计划执行出错了”。而一个AI Agent则可以告诉你“外部世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你的整个计划可能已经不再有效”。前者是战术层面的修正,而后者是战略层面的预警。
在“决策”阶段,两者的差异更是颠覆性的。控制塔的决策核心是“流程手册”
AI Agent的决策核心则是其基于大模型的“推理引擎”
(笔者备注:这也是目前AI Agent实现最困难的地方,目前的语言大模型的能力并不能在专业领域实现这一目标。)
在“行动”阶段,两者的区别直接体现在自主性水平上。控制塔的“行动”是促成式的。AI Agent的“行动”则是执行式的。它的核心行动机制是“工具使用”。Agent的推理引擎在规划好行动步骤后,会自主地选择并调用相应的工具(如API、代码解释器)来完成任务。
这个差距决定了自动化的闭环能否形成。在控制塔流程中,每一个行动的闭环都需要人类的介入,这使得它成为了一个强大的人机协同工具。这为实现大规模、7x24小时不间断的自主供应链运营提供了可能性。
“学习与适应性”这个维度决定了系统在面对动态变化的环境时,其能力是停滞不前还是能够持续进化。
控制塔学习依赖于人类专家的经验分享。当解决了新问题后,需要有人把解决方案写入手册,系统才能"学会"。AI Agent的学习机制是动态的、以系统为中心的,并且是其核心架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AI Agent从其自身与环境的每一次互动中学习,从而形成一个能够自我增强的“学习飞轮”。
反思 (Reflection)、自我纠正 (Self-Correction)、强化学习 (Reinforcement Learning)这些机制会让Agent的知识和能力并非仅仅来自于预先编程的规则或人类输入的知识,而是在大量的实践中“涌现”出来的。
对于寻求构建未来供应链的企业高管而言,必须清晰的认识到,新的技术范式的成熟需要很长的实践过程,关键问题不是在两者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如何制定一个明智的战略,将控制塔的现有优势与AI Agent的未来潜力相结合,从而实现从增强智能到自主运营的平滑过渡。
白犀牛B轮融资总额近5亿,顺丰三度加注,车规级无人车加速落地!
890 阅读运满满“倒货清源”行动成效显著:首月处理超26000个违规账号
612 阅读一家物流公司的崩塌,从路径依赖开始
522 阅读仓库通道宽度如何计算?叉车安全如何管理?一篇讲透仓储作业关键细节
440 阅读圆通“智驾接龙”跑出快递物流“新质生产力”
396 阅读先进算力新选择|2025华为算力场景发布会暨北京xPN伙伴大会成功举办
438 阅读京东折扣超市全国首店开业
381 阅读阿里推出“饱呗运力”,入局校园即时配送
388 阅读菜鸟牵手健力宝为供应链提速:工厂直达冰箱仅需24小时
386 阅读耐克 D2C战略遭遇集体诉讼:证据直指供应链运营
415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