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竞争不再是单个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句在供应链业界广泛流传的金句,正是来自于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篇经典论文:马丁·克里斯托弗(Martin Christopher)于2000年发表的《敏捷供应链:在动荡市场中竞争》(The Agile Supply Chain: Competing in Volatile Markets)。
这句话的提出,源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全球商业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市场环境的剧烈动荡,曾经相对稳定和可预测的商业周期,已被一个以持续波动、不确定性为特征的新常态所取代。产品生命周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缩短。另外一方面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和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开始将越来越多的非核心业务(如制造、物流、零部件供应)外包给全球各地的合作伙伴。这使得原本由单一公司内部完成的价值链,被分解并分布到一个由全球众多独立企业组成的复杂网络中。
正是在这一关键时刻,马丁·克里斯托弗的著作为“敏捷”范式(Agile paradigm)提出了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将其确立为替代“精益”范式(Lean paradigm)的必要战略选择。
马丁·克里斯托弗于上个世纪40年代出生在英国,就像一位典型的学术界教授,在互联网几乎查询不到除了学术外的任何个人相关的信息,只知道教授于1968年博士毕业于克兰菲尔德大学Cranfield University,学的是营销物流专业。
他整个职业生涯的核心都围绕着一个地方:克兰菲尔德大学。博士毕业后,他留校讲课,是该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学科的创始成员之一。这意味着,他不是加入了一个已有的学科,而是亲手参与并见证了将“物流管理”发展为“供应链管理”这一完整学术体系的全过程(这个历史故事,我们找个时间再来讲)。
他的著作,特别是《物流与供应链管理》(Logistics & Supply Chain Management),被誉为业界的“圣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全球无数大学商学院的指定教材。毫不夸张地说,全球至少有两代供应链经理人是读着他的书成长起来的。
马丁·克里斯托弗在2000年的论文中,最核心的贡献是明确区分了两个长期以来被混淆的概念:“精益”(leanness)与“敏捷”(agility)
论文通过汽车行业的悖论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许多汽车制造商在工厂内部实现了高度的精益生产,生产周期极短,但面对市场时却显得异常迟缓,成品车库存高企,而消费者却需要等待数月才能提到心仪的车型
这种区分进一步引出了“市场赢家”(market winners)与“市场资格”(market qualifiers)的概念。对于精益供应链而言,成本是赢得市场的关键,而质量和服务水平仅仅是参与竞争的“资格”
克里斯托弗不仅仅给出了敏捷性供应链的定义,还给出了落地的战术,是由四个相互关联、自我强化的支柱构成的系统性能力
市场敏感性 (Market Sensitivity):这是敏捷性的起点,即供应链能够读取并响应真实需求,而非依赖于基于历史出货量的预测。在传统模式下,供应链是“预测驱动”的;而在敏捷模式下,供应链必须是“需求驱动”的。实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捕获销售点(POS)数据,直接倾听“市场的声音”,从而消除信息延迟和失真。
虚拟供应链 (Virtual Supply Chain):这是实现市场敏感性的技术基础。通过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企业可以构建一个基于信息而非基于库存的供应链。在虚拟供应链中,所有合作伙伴(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可以实时共享相同的需求数据,从而协同行动,而不是依赖于在链条中逐级传递并被层层放大的扭曲订单信号。
流程整合 (Process Integration):共享信息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除非合作伙伴拥有整合的流程来协同处理这些信息。流程整合意味着超越传统的交易关系,实现深度的协作,包括联合产品开发、共享系统和透明的信息交流
网络化竞争 (Network-Based Competition):这是敏捷性的战略背景。克里斯托弗敏锐地指出,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个供应链网络之间的竞争
解耦点是供应链中的一个战略支点,在此点之前,供应链由预测驱动,追求规模经济和效率,符合精益原则;在此点之后,供应链由真实需求驱动,追求快速响应和定制化,符合敏捷原则
“延迟策略”(Postponement)是实现“精敏合一”的关键运营手段
李效良在其影响深远的《哈佛商业评论》文章中指出,仅仅追求速度和成本效益的供应链是脆弱的,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退化。他认为,真正卓越的供应链必须同时具备三种相辅相成的能力:敏捷性、适应性和协同性,即“三A供应链”(Triple-A Supply Chain)
适应性 (Adaptability):这是Lee框架中一个更具独创性和战略性的概念。如果说敏捷性是应对短期波动的能力,那么适应性则是调整供应链设计以适应市场长期、结构性变化的能力
协同性 (Alignment):协同性深化并系统化了克里斯托弗的“网络化”支柱。它指的是校准供应链中所有合作伙伴的目标和激励机制,使其与自身利益保持一致性。Lee指出,供应链中的每个企业天然地会关注自身利益。如果各方的目标不一致(例如,制造商希望大批量生产以降低单位成本,而零售商希望小批量、多批次订货以减少库存),将会导致整个链条效率下降。
李效良强调,这三个“A”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只有敏捷和适应性但缺乏协同的供应链,会像思科一样因内耗而崩溃;一个只有适应性和协同但缺乏敏捷的供应链,则会像惠普与佳能合作的早期打印机项目那样,因无法应对突发需求而堆积起“库存大山”
供应链敏捷性已经走过了一段从晦涩的学术概念到企业核心战略的漫长历程。它源于对20世纪末市场环境剧变的深刻洞察,由Martin Christopher等学者奠定了其与精益思想相区别的理论基石。随后,Hau L. Lee等人的研究将其提升到包含适应性和协同性的“三A”战略高度,使其理论体系更加完整和稳健。而Zara、戴尔等先锋企业的成功实践,则生动地展示了敏捷性在真实世界中创造巨大竞争优势的强大力量。
如今,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颠覆性技术的注入,供应链敏捷性正迎来新一轮的革命性进化,朝着预测性、自主化和超敏捷性的未来迈进。
全球空运货代哪家最强?最新25强出炉,6家中国企业上榜
1741 阅读巨头供应链转型之路|宝洁的 “供应链3.0”
1067 阅读物流仓储运输绩效指标(KPI)有哪些?你都用对了吗?
921 阅读跨省最快7小时达,货拉拉的新服务竟还打下30%价格!
955 阅读海南打造国际航运枢纽 推动航运业智慧赋能与绿色转型
882 阅读火车模式拣货
899 阅读效率领跑行业,70%企业复购!揭秘被巨头复购16次的大小车方案
835 阅读京东物流New Balance华南中心仓正式开仓
778 阅读雷军免费为顺丰“代言”
774 阅读京东进军短剧市场!已开始招聘:最高年薪达140万
775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