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0年之前,美国的运输行业受到州际商业委员会(ICC)的严格管制。该机构控制着运费和市场准入标准,导致一个稳定但效率低下的物流市场。这种环境促使大型制造商为规避高昂的运输成本和劣质的服务,转而建立自己的私人运输团队,尽管这种模式常常因空载返程等问题而效率低下。
1980年《汽车承运人法案》和《斯塔格斯铁路法案》就像一场地震,彻底颠覆了旧有的行业格局。它取消了大部分运费管制和市场准入壁垒,导致大量新的、非工会化的货运公司涌入市场。持牌承运人的数量从1980年的不足2万家激增至今天的120多万家,形成了一个高度分散、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
这时候物流市场的复杂性和碎片化程度急剧上升。管理数量庞大的承运商和多种运输模式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而这正是许多制造商所欠缺的。这种能力缺口为一种新型服务商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第三方物流”,它能够管理这种复杂性、整合货物、谈判费率并提供增值服务。3PL这一术语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Lieb于1992年发表的论文,如同一份考古文献,精确地揭示了一个新生行业的早期状态,有助于理解3PL在特定历史时刻的真实面貌。
作者Robert C. Lieb博士是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达莫尔-麦金商学院的供应链管理教授。他不仅在该校执教长达50年,还是该校供应链管理本科和研究生项目的创始人。他的研究生涯始于物流与运输,并随着学科的发展扩展到更广泛的供应链管理领域。
Lieb教授并不是纸上谈兵的学者。他与行业领导者保持着密切的合作,长期担任UPS和潘世奇物流(Penske Logistics)等公司的顾问。这种紧密的行业联系,让他的研究能够始终紧扣实践。
当行业发生巨大的变化的时候,Lieb教授作为该领域的顶尖学者,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小变化,而是一个结构性的、影响深远的商业趋势。然而,在当时,关于这个新兴行业的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到底有多少公司在用3PL?
他们外包的是哪些具体的服务?
他们得到了什么好处?
他们又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
当时学术界和商界都缺少对这些基本问题的系统性答案。因此,Lieb教授的研究动机就是去填补这个巨大的知识空白。他要用严谨的实证调查,首次为这个新兴的、重要的3PL行业画一张“地图”,用数据来定义它、描述它,并为未来的行业发展和学术研究提供一个坚实的基准。
而且他将这项调查变成了一项持续二十多年的纵向研究,定期发布更新的调查报告。这为学术界和产业界提供了一部独一无二的、用数据写成的“3PL行业编年史”,清晰地记录了该行业从萌芽到成熟的全过程。
该研究采用了邮件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为《财富》杂志评选出的美国500家最大制造企业的首席物流主管
使用广度与时长:37%的受访企业表示使用3PL服务。在这些用户中,高达59%的公司使用3PL已超过五年。这一数据表明,在“3PL”这一术语于90年代初普及之前,这种做法早已在早期采纳者中根深蒂固。
外包的服务类型:最常被外包的职能是传统的、资产密集型的业务:仓库管理(45%)、货物运输(45%)和车队管理/运营(28%)。这清晰地反映出,早期的3PL主要围绕着实体物流资产和运营的外包。而更具战略性、信息密集型的服务,如物流信息系统(32%),虽已出现,但尚不占主导地位。
收益与动机:用户感知到的主要收益是降低物流成本(54%)、提高生产力(48%)和改善客户服务(42%)。这体现了当时3PL的核心价值主张:提升运营效率。成本与服务之间的权衡在当时已经显现,受访者在选择供应商时,对于哪个因素最重要几乎各占一半。
实施挑战:用户最大的顾虑是“可能失去对物流活动的直接控制”和“对服务水平的不确定性”
组织影响:使用3PL对成本(89%)、系统绩效(93%)和客户满意度(98%)均产生了“积极”或“非常积极”的影响。这种压倒性的积极反馈解释了为何这一趋势能够经久不衰。
员工士气的悖论:一个神奇的发现是,尽管69%的公司因使用3PL而裁减了物流部门的员工,但仍有82%的受访者报告称此举对员工士气产生了积极影响。一种合理的解释是,外包使得企业内部的物流岗位发生了质变。繁琐、高压的日常运营工作被转移给了3PL供应商,而留下的员工则从战术执行者转变为战略管理者。他们的工作重心不再是调度卡车或管理仓库,而是管理与3PL的合作关系、分析绩效数据、并专注于更高层次的供应链战略。
此外,1992年的数据揭示了该行业正从战术性外包向量战略性合作过渡。尽管当时外包的主要服务是战术性的(如仓储和车队管理),但一些迹象表明了战略整合的萌芽。例如,“物流信息系统”(32%)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外包服务,而财务(63%)、制造(47%)和营销(30%)等其他职能部门也积极参与到3PL供应商的筛选过程中,进一步证明了3PL在早期就已超越了简单的承运商关系,呈现出一种需要战略协同的商业流程外包雏形,预示了其未来向深度整合伙伴关系演进的方向。
3PL持续性研究(2004)
进入21世纪,3PL行业已经进入了全面成熟期。Lieb教授2004年调查数据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数据显示,在受访的大型制造商中,3PL的使用率达到了创纪录的80%,这标志着该比例连续第八年保持在三分之二以上。这表明3PL已不再是一种备选策略,而是大型制造商供应链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主流组成部分。
将2004年的数据与1992年的基准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第三方物流(3PL)行业在十多年间发生的深刻战略转型:
战略重心从国内资产转向全球流程;1992年,外包的焦点集中在资产密集型和国内运营上,如仓库管理(45%)和货物整合(45%)。这反映了企业最初的动机:通过外包实体设施和国内运输网络来降低固定成本和提高效率。然而,到2004年,外包服务的榜首已被流程密集型和全球化相关的服务所占据,如全球运输服务(67%)、报关(58%)和运费支付(54%)。这一转变清晰地表明,3PL供应商的角色已经从管理企业的“资产”演变为管理其日益复杂的全球“流程”。
服务从基础功能到增值解决方案的演进;1992年的服务列表主要由基础的物流执行功能构成。相比之下,2004年的列表包含了更多增值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例如,“逆向物流”的使用率从几乎为零飙升至33%,“咨询服务”也达到了25%。这表明,制造商不仅将3PL视为执行任务的操作员,更将其看作能够提供复杂解决方案和战略建议的合作伙伴。
技术应用的深化与专业化;1992年,“物流信息系统”作为一个笼统的类别,使用率为32%。到2004年,这一领域已分化为多个具体的、技术驱动的服务。例如,单独的“追踪/追溯”服务使用率就达到了42%。这反映了技术的进步和客户需求的提升。企业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系统外包,而是要求3PL能够利用技术提供实时的供应链可视性和精细化的数据管理能力。
总而言之,从1992年到2004年,外包服务的演变轨迹反映了3PL行业的成熟过程。它从一个主要关注于降低国内仓储和运输成本的战术选项,成长为一个管理复杂全球贸易流程、提供技术驱动的增值服务、并与客户建立深度战略合作关系的关键行业。
在新的时代,企业供应链管理受到三大外部因素的影响:全球化、电子商务冲击、多目标战略要求(可持续化、供应链韧性等)。传统的3PL,通常是资产密集型的,专注于执行特定功能(如货运或仓储),在满足这些新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
这时候一种新的概念被定义:4PL。4PL的价值在于其管理、整合和技术层面。它整合并管理各种资源、能力和技术,以提供一个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它为客户提供了梦寐以求的“单一虚拟平台”(single pane of glass)来实现全面可视化。
3PL与4PL之间的区别更像是一个连续的光谱,而非一个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文献中常将两者作为不同类别来讨论,但现实是服务和整合程度的连续统一体。一个简单的交易关系是基础的3PL。一个提供多种集成服务和一些战略建议的3PL正在向价值链上游移动。而一个能够管理其他供应商并对供应链承担全部战略责任的提供商,则可以被称为4PL。这种演变表明,行业结构是流动的。“3PL”和“4PL”这两个标签,代表了在整合程度、战略责任和技术能力这一成熟度标尺上的不同点位。
从3PL到4PL的演进,科技货运平台的出现,以及对供应链韧性的新关注,都是从Lieb的研究最初识别出的那棵大树上生长出的新枝。从1992年到今天,整个行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以日益增长的复杂性来应对日益增长的复杂性的故事。一个仓库的简单外包,已经演变为一个全球性的、数据驱动的供应网络的战略整合。Lieb教授1992年的论文,就如同那张不可或缺的“旧世界地图”,正是有了它,我们才能充分理解和欣赏新世界的轮廓与复杂。
白犀牛B轮融资总额近5亿,顺丰三度加注,车规级无人车加速落地!
974 阅读运满满“倒货清源”行动成效显著:首月处理超26000个违规账号
647 阅读仓库通道宽度如何计算?叉车安全如何管理?一篇讲透仓储作业关键细节
489 阅读一家物流公司的崩塌,从路径依赖开始
529 阅读圆通“智驾接龙”跑出快递物流“新质生产力”
431 阅读京东折扣超市全国首店开业
423 阅读阿里推出“饱呗运力”,入局校园即时配送
430 阅读先进算力新选择|2025华为算力场景发布会暨北京xPN伙伴大会成功举办
452 阅读耐克 D2C战略遭遇集体诉讼:证据直指供应链运营
457 阅读菜鸟牵手健力宝为供应链提速:工厂直达冰箱仅需24小时
400 阅读